灵工资讯
联系我们
手 机:
13510180883
18923819799
地址: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永丰社区宝乐宝和大厦1207
36氪研究院|2023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洞察报告
灵活用工是一种非标准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与传统的雇佣形式有所区别。这种灵活用工包括劳务派遣、外包、众包、兼职、平台用工、自雇、以及退休返聘等。相比传统雇佣形式,灵活用工在劳动关系、劳动时间和管理方式上更加灵活和弹性。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企业通常将灵活用工的需求委托给第三方服务商,由他们负责用工招聘、协议签订、入离职和薪税等人事管理。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口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灵活用工行业正在实现快速发展。未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下,这个行业的发展将更加有序,一些不合规范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而灵活用工对企业、劳动者和社会都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发展环境
政策环境的持续改善会刺激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并引导灵活用工行业有序发展。政府各级部门正在逐步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并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活动,以保护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2022年,人社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颁布了《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灵活用工市场的各类服务,为劳动者提供培训和保障。进入2023年,包括北京、广东、浙江、贵州等地方政府纷纷发布了关于保障灵活用工权益的指导性意见,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同时,也为灵活用工行业的规范性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产业环境: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我国产业结构重心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灵活用工行业发展势如破竹。
自2016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重心已经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这一转变为我国的灵活用工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生产周期相对不稳定,技术门槛也相对较低,因此在人员结构方面更具灵活性。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员工结构相对稳定。由于服务业用工需求存在波峰波谷现象,且技能门槛较低,员工替代性和流动性较高。因此,第三产业对灵活用工的需求更为强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速了我国灵活用工市场的发展。
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口结构的调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灵活用工模式需求持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8%。在2016-2022年期间,劳动适龄人口(16~59岁)占总人口比例从72.5%下降至62.0%,这表明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一定挑战。其中一方面,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平衡,导致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受此影响,许多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灵活用工模式,以降低成本,并在经济增长平缓期保持用工灵活性。
发展现状
产业生态中的第三方服务商起到了求职者和企业之间需求匹配的重要作用。
我国灵活用工行业的参与主体主要有求职者、第三方服务商和用工企业。第三方服务商扮演着连接求职者和用工企业的角色,并促成适配合适的用工关系。
根据《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超过75%的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是为了以降低用工成本为首要目的;另外44.1%的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是为了减轻自主招聘的压力,利用人力资源服务商的强大资源网络,快速找到合适的人才。
服务商主要分为传统人力资源服务商和SaaS企业两大类。传统人力资源服务商凭借多年积累的人力资源网络,为用工企业提供广泛的可选资源,甚至可以覆盖全球。而SaaS企业则主要依靠技术优势,实现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快速、高效匹配。近年来,受政策利好和行业趋势影响,一些大型企业和支付机构也纷纷涉足灵活用工领域,通过自建平台模式开展相关业务。
在灵活就业方面,蓝领群体通常通过输出时间和劳力来赚取报酬,而白领劳动者主要是高学历和高技能的劳动者,大多数是自雇或自由职业者。近年涌现的“数字游民”则是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白领劳动者通过知识和技能赚取收入的一种灵活就业方式。
市场规模:该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市场渗透率的角度观察,中国的灵活用工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灵工市场渗透率不足10%,而发达国家通常在30%-40%之间。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处于灵活用工需求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受到服务业发展驱动的影响。然而,这也表明中国的灵活用工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以较低成本快速匹配人才的灵活用工需求将推动行业的迅速发展。预计到2024年,中国的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将超过1.7万亿。
发展趋势展望
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期是在政策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我国法律法规目前主要对劳务派遣和部分非全日制用工行为进行限定,但对其他灵活用工形式的规定较少,且大部分法律较为陈旧,难以适应现今快速发展的灵活用工行业。为了填补法律法规在灵活用工领域的空白,自2021年《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56号)首次明确定义不完全劳动关系概念后,各级政府也加快出台针对这类劳动关系的管理性文件。 2023年8月开始施行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50号)也制定了更为明确且严格的管理制度,针对不完全劳动关系和灵活用工模式,以保障劳动者权益、监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为,推动灵活用工行业走向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服务商正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并不断提高灵活就业和用工的匹配效率。
员工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导致企业对人才配备成本更加敏感。这给服务商的人才匹配提出了挑战,也要求企业和服务商的数字系统之间逻辑整合和数据互通效率的提升。近期,大型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新发展为灵活用工服务商的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行业内的参与者正在加强人工智能对服务内容的赋能作用,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具来深入布局。一方面,他们提高了对五险一金和工资等结构化数据的智能分析能力,同时增强了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专注于提高用工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交互水平,使关键数据在业务链中快速地周转和互通,从而提高用工匹配的速度和质量。